于漪 李桥兴:提升贵州生态旅游价值 2020年4月8日《贵州日报》第七版


所在栏目:旅文智库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04-09浏览次数:232

提升贵州生态旅游价值

于漪 李桥兴

鉴于旅游产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协同融合特征,新冠肺炎疫情也导致相关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冲击。但是,所有的产业危机既是发展障碍又是转型机遇。面对危机,既应当反思目前旅游行业面对疫情的应对措施不足,同时还应该看到旅游产业新的发展前景。疫情结束之后,满怀信心地迎接旅游产业新的变革,加快提速、增质,创立新的旅游产业理念,不仅能够弥补危机期间的损失,并且能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应当重新认识人与生物、人与自然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贵州省拥有的旅游资源中以自然风光与多民族文化最为突出。目前,贵州的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居于全国第一,同时也是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无论是从旅游资源的属性,还是从旅游产品的开发来看,开展生态旅游无疑是贵州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贵州的自然环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喀斯特山地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大规模的人群流动与大范围的经济开发。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来看,贵州的地理环境限制了经济发展。然而,如果从生态经济学发展的理论看来,没有大规模的开发,为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的维持,野生动物的繁衍提供了条件。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堪称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与此同时,贵州不仅保留了大量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地质地貌与整体性的生态环境,并且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环境适应中,创造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历史上,几大民族支系历经迁徙,汇聚于贵州,散居于高山、茂林、田坝与江河沿岸,形成了农、林、牧、渔各种生计模式。各民族创造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没有破坏原生自然环境,打破生态平衡,反而创造出多样化的平衡发展方式,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苗、瑶、侗、布依、彝、土家等各民族的传统生计文化一直保留至今,例如,贵州省从江县的稻鸭鱼生态系统,已经成功申报成为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认定的农业文化遗产。因此,贵州未来的生态旅游发展应当从传统的自然观光旅游,发展成为以教育、科研、体验、认知为主导的快乐、健康自然游,发挥出贵州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独特优势。

这次疫情对人类的生命造成了重大威胁,留下了诸多创伤。当灾难结束之后,人们将会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健康的价值,以及生活的方式。这时,旅游的重要性会重新得到凸显,人们更加会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生活,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会重新恢复,甚至出现井喷发展的态势。在此背景下,我省应该抢抓机遇,率先提出快乐、健康自然游,积极倡导:“观赏贵州自然美景,体会贵州人文风情,认识贵州生态文化价值”。贵州文化旅游业的恢复和创新发展,未来需要把握几大原则:新的发展需要在防范疫情复发的基础上展开;防止过度追求客流量;旅游业员工应当接受公共卫生防疫知识培训;建立疫情紧急防护设备以及通报系统;设定一定时期的特别疫情防控措施。

疫情之后的贵州旅游业发展,必须强调有序、严谨、安全、科学的原则,长远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全力做好防疫优先、稳定为主、质量为首的发展策略。在提供优良的旅游环境同时,也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发展智慧旅游产业。相信只要认识清楚危机,积极地防范应对危机,在危机之后倡导更为先进的发展理念,贵州旅游业发展势必迎来更为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