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金颖若
全域旅游是贵州推动旅游产业化,有力支持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的重要路径。目前,贵州不仅成为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还有5个市州和12个县级行政区域先后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获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不是目的,关键是要通过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加快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
进一步推进目的地整体建设。按照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制,空间管制上统筹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城乡建设,保证旅游发展空间,积极探索将旅游功能嵌入其他功能空间;城乡建设规划控制指标充分考虑满足居民之外的旅游者需求;基础设施规划、市政设施规划要为旅游创造基本条件。结合文化、商业等相关行业建设区域旅游吸引物体系、接待服务体系和宣传营销体系,结合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结合城乡建设和生态保护优化城乡环境和建筑风貌,结合提升营商环境建设旅游人力资源体系、质量和安全体系、行政管理和制度保障体系,营造好客社会氛围,提高各地的旅游吸引力和服务能力。
进一步优化旅游交通体系。在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外,利用交通运输地位相对下降的普通公路和通航河道,建立贯穿长征文化旅游带、世界名酒文化旅游带、国际天文科普旅游带、千里乌江滨河度假旅游带和民族文化旅游带等特色旅游带,联通贵阳及其他重要旅游城市与主要旅游景区,集自然观光、文化体验、户外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风景道网络和旅游航道,形成能通行、可游览、有服务的复合功能水陆旅游流通道。沿通道聚集建设产业带,形成省域目的地内部的体验化畅通流动。
进一步深化产业融合。从“旅游+”的角度,旅游向其他行业渗透,扩大旅游产业外延,深化旅游产业内涵,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用多样化的供给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从“+旅游”的角度,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水坝和大桥+旅游、遗产+旅游等,其他行业增加旅游功能,将本行业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生存方式转化为旅游吸引物,从而开拓新的消费市场渠道并提升本行业的附加价值。
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保障优质旅游。加强对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加强旅游经营者及从业人员培训,增强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建设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失信惩戒制度和信用信息公示制度,用市场力量倒逼市场规范。推进旅游标准化,构建覆盖旅游产业各要素、环节的山地旅游标准体系,推动山地旅游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和贯彻实施。核定并公布旅游景区的最大承载量,监督旅游景区实施最大承载量控制。坚决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和组织违规购物等典型旅行社违法经营行为,维护旅游者权益和贵州旅游来之不易的良好形象。
进一步实现主客共享。城乡各类公共服务兼顾旅游者与本地居民需求,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科技馆、植物园等公共文化、科普设施视需要提供预订、讲解、寄存等便利旅游者的服务;位于旅游区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设置基本旅游服务功能,实现文旅融合,减少重复建设。景区等旅游场所创造条件向居民公益性开放,扩大目的地群众的游憩空间,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建设主客兼顾,宜居宜游的美丽贵州。
更好地发挥旅游的综合效益。发展全域旅游,依托生态、气候优势以及特色地域文化旅游资源,统筹协调生态、生产、生活的空间利用,创造新的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通过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增强文化遗产传承的动力和能力,为人与人进行直接文化交流和沉浸式文化体验创造条件,构建文化传承传播新渠道;围绕旅游产业链,利用旅游需求和供给的遍在性及个性化特点,鼓励小型化旅游经营,打造城乡双创热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助力持续增收致富;顺应和激发越来越旺盛的体验性、享受性消费倾向,发挥新形势下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促进经济内循环。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