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布局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李锦宏
近期,贵州大学旅游经济研究中心围绕“新冠疫情对贵州旅游行业(旅行社)影响”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对贵州省旅游业的冲击总体呈现响应速度快,冲击面广,受创重深,影响深远等特征。目前我省进入了抗击疫情与稳定经济双线作战的关键时期,当下,如何缩短旅游业的恢复期是我们面临的一场更大战役,关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关乎人民美好生活和关乎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目标的实现。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应对,提前谋划,做好政府施救和企业自救,科学布局旅游业发展的新格局。
旅游业恢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系统谋划、各部门联动、企业主动作为,社会广泛支持参与,创新工作方式,及时研究出台扶持性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疫情对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业恢复发展的调控作用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疫后旅游业恢复发展工作机制。一是建议我省成立由文旅、发改、财政、金融、经信、宣传、文化等部门组成的应对疫后旅游业恢复发展小组,定期研判疫情对全省旅游业发展的可能影响,系统谋划下一步旅游业恢复发展的政策框架,并明确职责分工和阶段目标;二是建立应对旅游业恢复发展联席办公制度,定期召开恢复生产会议,部署、协调和督办重大政策出台及其落实,切实加强对旅游业恢复发展的领导;三是借助我省大数据资源优势,尽快建立健全旅游管理应急体系,充分发挥旅游业恢复发展领导小组和专家智囊团的作用,加强市场趋势调研分析,加强对旅行社、景区、饭店等领域的指导;协调金融保险机构,提高相关补贴、融资政策的普惠性,助力旅游行业加快复苏,实现高质量发展。
研究制定旅游业振兴行动方案。一是主动正视旅游业的健康价值,建议将2020年旅游发展主题定位为健康旅游年,以“旅游让生命更健康、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开展健康防疫科普旅游,发展健康养生旅游,打造健康旅游目的地;二是建议政府部门聚焦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公共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完善提升等领域,研究制定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提前研究制定未来重要节假日的旅游市场启动及应急方案,重点做好暑期旅游启动、防控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采用视频直播、实时互动等形式,大力开展旅游从业人员的线上培训,引导企业深入反思,认真开展全面体检,优化企业管理制度,为企业疫后恢复生产注入新动能;五是提前谋划和着力提升“多彩贵州风,山地公园省”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形象,为振兴入境旅游做准备。
增加恢复、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供给
聚焦旅游业中小企业,及时出台亏损弥补救助政策。这次疫情影响最典型的是餐饮、文化娱乐、旅游、住宿、交通运输等中小企业,为切实解决存货损失、交纳房租和支付员工工资的三重窘境,建议在我省出台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出台针对旅游业中小企业的更大力度的亏损弥补救助政策。因势利导,鼓励企业调整经营策略和用工策略。政府部门应因势利导,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一是允许企业创新用工方式,企业基于用人的需求,灵活规避用工风险;二是保障物流运输通畅,人员流动方便;三是引导零售行业、餐饮业等根据自身防疫条件,实行线上线下消费结合。
瞄准市场需求,拿出突围实招
积极应对疫情难关,加快企业创新步伐。此次疫情带来了“疫情+数字化重构、产业化创新、价值观改变”的多重影响,成为旅游行业治理完善的重要契机。旅游企业要抢抓机遇,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一是要根据自身优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做好疫后恢复发展的准备工作。如:探索门票、房间、车票、线路、商品等网上预售方式,缓解短期资金压力;二是要认真分析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索旅游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旅游服务创新和旅游商品创新;三是要加大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力度,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服务,拓宽线上推广等营销渠道,多渠道、多维度整合市场宣传营销资源。
瞄准市场需求,催生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一是要抢抓旅游业反弹式增长的机遇,按照从周边游到短距离游、省际游、出境游,再到入境游的市场恢复逻辑,逐步促进客流回升;二是抢抓疫情催生新消费、新业态的机遇,推出更多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生态旅游、自驾车旅游等线路产品,增加游客黏性,精准发力,理性自救;三是抢抓数字智能科技赋能的机遇,谋划线上产品布局和品牌宣传,探索应对疫情防控所需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通过开发线上数字化、智慧化、可视化的优质文化旅游产品,让足不出户的人们也能享受到旅游企业的各种服务。
推进业务转型,优化商业运营模式。考虑到目前旅游业恢复期的不确定性,建议:一是旅游企业对旅游业恢复的反弹性需求要提前预判,做好各项准备;二是大型旅行社可以通过考虑新增品类、整合适宜的地接渠道资源;中型旅行社可暂时发展非主营业务(如:考虑电商衍生产品,回收现金流);小众旅行社可考虑通过自媒体做攻略,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各地旅游企业要加强抱团取暖,协同合作,共同应对疫情冲击和谋求疫后振兴;四是旅游企业积极要围绕旅游市场消费、产品创新、新业态和新模式导入、旅游目的地品牌推广等方面着手谋划,为旅游业恢复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赢来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