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文暑期社会实践|宣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百年风华实践队深入黎平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采访宣讲


所在栏目:学生活动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7-26浏览次数:478

七月的黎平阳光普照,白色的砖房子,一幢幢,一排排,一片片……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这是一道“搬出来的亮丽风景线”。“十三五”期间,黎平县易地扶贫搬迁9185户,共计39291人,同步新建了9个安置社区,并实施了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配套建设,一揽子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吃、住、行、就医就学等方面的问题。

图为黎平县城北安置点现状


7月23日,贵州大学旅文学院百年风华实践队走进黎平县易地扶贫搬迁城北安置点,对不同年龄和职业的搬迁群众进行深入采访,并在社区管理人员的帮助下宣讲党史、教育资助政策等内容,让搬迁群众了解党的发展史,深切感受到党的关怀,激发报效祖国的爱国热忱。


图为队员与搬迁群众在服务中心门前合影


图为石国付主任分享工作经历


“搬得出,稳得住,要脱贫,先就业。”龙形街道监委主任石国付说道。对于易地扶贫搬迁户来说,要在城里扎根下来,不能仅靠国家政策扶持,而是要激发“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扶贫先扶精气神,把贫困群众心焐热、劲鼓起,才能让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

“奶奶,这里有车经过不安全,您移到荫凉处坐着吧。”石国付主任指着不远处没被太阳照射到的矮台阶说。那天是赶集日,人来车往,络绎不绝。跟在他后面走的我们互相微笑对视,给他竖起了大拇指。石国付是一位典型的贫困户,作为最后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户,他始终牢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与嘱托,不仅积极配合政府工作,还主动挑起重担,投身于社区建设之中,并得到了搬迁群众们的支持与认可。

从农村到县城,从小路变大路,从木房子到砖房子,从小我到大我,搬出来是一种大幸福,稳下来是一种新责任。石国付以身作则,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做了表率。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县城里,搬迁户靠自己的双手,努力拼搏,正在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脱贫致富梦。


图为队员与老支书李才宽深入交谈


图为队员现场采访龙成胜


“易地扶贫政策相当好,党和国家给了我们一个相当好的发展机会。”老村支书李才宽这样说。“现在就医更方便了,教育更进步了,我们生活更幸福了!”他继续说道,“以前当归双村支书的那些日子虽然比较忙,但也十分充实。现在搬上来后,生活条件更好了,还有家庭医生提供医疗服务,我每年都可以免费体检。”现在年过六旬,在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保障下,他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他殷切嘱托青年一代要接下老一辈的重担,努力学习,为国争光。

“很庆幸毕业三年后,我在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的岗位上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龙成胜在采访中开心地说。他是已经毕业三年的大学生,目前在黎平县一家农产品公司工作。因工作所需,他工作之余不断提升自己,现在已经掌握了多项技能。根据采访得知,大批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已成为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图为队员康丹丹与搬迁群众互动分享


图为易地搬迁服务中心宣讲会现场


在龙形街道办事处宣传干事姚光健的积极帮助和搬迁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实践队成员在社区会议厅开展了党史宣讲活动。

在宣讲现场,队员张书海进行党史宣讲,带领大家学习党史,引导搬迁户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队长欧春丹向社区群众展示了实践队近几日开展的各项活动成果,分享红色故事,弘扬长征精神。并就群众关心的教育资助政策进行讲解,让大家了解不同入学阶段的资助政策,不再为学费发愁。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和新奋斗目标的起点。通过深入访谈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仍在推进,社区服务和帮扶机制也在日趋完善。百年风华实践队通过此次宣讲活动丰富了搬迁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掀起了党史学习热潮,传承了红色基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社区居民们表示,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大家互帮互助、上下一心,必将会迎来更便捷、更舒适的宜居生活!


图为百年风华实践队与易地搬迁群众合影





文字:欧春丹  石韫丹  孟珣   

图片:石明环  张书海

编辑:康丹丹

审核:王迪  晏超  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