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文暑期社会实践|百年风华实践队实地探索黎平红色故事


所在栏目:学生活动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7-21浏览次数:624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利用、红色基因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了我们党的红色血脉。

为更好为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7月19日,学院百年风华实践队走入有着“曙光之城”之称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开展以“念党恩促民族团结,宣红史助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感受黎平红色内涵,以实践探寻革命事迹,用专业知识回报家乡,以青春之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慰问黎平老兵,重温革命故事


黎平县位于湘、桂、黔交界处,又被称为“曙光之城”。1934年,红军长征来到黎平,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黎平会议,给长征中的红军带来了胜利的曙光。这里红色故事丰富,但缺乏挖掘和宣传,其中,抗战老兵的故事也淹没在时光的缝隙里,鲜有人探寻。

为更好地激发青年一代的爱国热忱和责任担当,奋力投身报效祖国的行列中,百年风华实践队走入黎平县水口镇东郎村,实地走访东郎村的抗战老兵。队员提前与东郎村第一书记对接并深入交谈,了解到东郎村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和革命战士聚集地,蕴藏丰富的红色故事。今年该村整合党建、文化、生态等资源打造东郎村党建活动基地,具备开展党建活动、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故事挖掘等功能。以此为基础,我队队员分别对六位作战老兵进行采访,通过挖掘老兵们的红色革命故事,回顾他们的英勇事迹,感受他们奋战的艰苦,感悟党和国家的恩情,进而加强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百年风华实践队与东郎村第一书记合照


石清雄爷爷今年65岁,曾是一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77年应征入伍,在35206部队199团二营五连六十五分队服役,兵龄五年。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保卫边疆,英勇顽强,战绩显著,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等功奖章。

他是冲锋队的一员,作战时日夜不眠,舍生取义向前冲,从没想过后退。作战时会使用各种武器,对步枪、手榴弹、冲锋枪的使用都十分娴熟。1979年10月28日晚上8点出发作战,背着50斤重的弹药和干粮,摸着黑披荆斩棘,翻山越岭。第二天早上五点半开战,战争十分激烈,现在仍记忆犹新。战友死伤过半,尸横遍野,虽然很难受很想哭,可是仍要冒着枪林弹雨含泪前行,讲述到记忆深刻的部分时,石清雄爷爷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石清雄爷爷敬礼照


当时作战环境恶劣,条件十分艰苦,每天两片压缩饼干,一瓶水喝一个星期。20岁的身体背着数十斤重的包袱,每日步行三四十里路,时刻警惕敌人的偷袭和防止敌军对饮水投毒。战士们不怕牺牲,工兵排完雷后立即向前冲锋,为了保卫边疆,为国效力,将生死置之度外。

石清雄爷爷由衷地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他说:“我有一个孙子在黎平四中读书,入学的手续办理都非常便利,社会、学校都会优先关照老兵,非常感谢国家对我们的政策支持!”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我们青年的殷切寄语:努力学习,练就一身本领后为国家做贡献。国防建设是我国屹立世界的强有力后盾,希望同学们积极投入国防建设,一展老兵当年的英姿!

带队老师杨乐及队员与石清雄爷爷合照


石炳能爷爷是一位优秀的抗战老战士,今年64岁。为响应国家号召,于1978年参军入伍,在军队训练一年多后,1979年他毅然加入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去就是五年。右耳全聋,左耳半聋。石炳能老战士回忆当年作战情形:不能后退,大家只能往前冲!土堆旁,堡垒边,日日夜夜,他用自己的双腿给迫击炮做支撑,因发炮时声音巨响,一战就是五年,他的听力因此受到损伤。

石炳能爷爷说:“过去的时间里,我经常梦到我的战友。从一个作战地转移到另一个作战地,每次看到少了一个战友,眼里浸满了泪水”。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国共产党,石炳能老战士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每天吃早餐、吃午饭前,都会向贴在墙上的毛泽东、习近平主席的画像严肃地敬礼。

纵使条件极其艰苦,也绝不能阻挡他们打胜仗的一腔热血。当被问到当时的作战条件时,石炳能爷爷陷入了沉思:有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一个月6元的补贴,第二年增加到14元、通讯信息不便,参战的五年里没有跟家里人取得过任何联系。尽管这样,他们每天都保持警惕,保持激昂果断的作战斗志。他一定要躲过枪林弹雨,一定要紧跟部队的步伐、向着胜利的方向前进。而如今,他在阅兵仪式上看到了更厉害的炮机、更有志的青年,更鲜艳的五星红旗!讲到这,石炳能爷爷长叹:我也算是为中国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队员与石炳能爷爷合照


重走少寨红军桥,感悟长征艰苦

黎平少寨红军桥位于黎平县高屯街道少寨村,历经了87年风风雨雨,依然屹立不倒。

1934年12月13日,天下挟雪雨,八舟河畔的树叶,结上了一层冰。反动派为阻止红军过河,意图把木桥毁掉。第二天上午,一支红军先遣部队抵达少寨,发现河上的小木桥破旧不堪,而且桥板已被敌军抽走,无法承载大部队通行。红军驱除结集在少寨400多名黔军后,发动群众捐赠杉木枋和门板,连夜与少寨群众在寒冷的八舟河上,修建了一座高3米,宽1.3米,长100多米的木桥。19至20日,毛泽东率领红军胜利地通过这座木桥,向敖市、剑河、黔川方向前进。

部队离开后,少寨干部说要让后辈记住它的来历,少寨百姓为木桥取名“红军桥”,并定下寨规好好保护它,让这笔宝贵的红色遗产永远流传下去。这座桥不仅为红军大部队铺好了长征之路,还解决了上百个村寨村民出行的难题。

队员重走红军桥


百年风华实践队沿着红军的足迹重走红军桥,切身体验红军革命的点滴历程。走过了红军桥,队员们表示,红军桥不是一座简单的杉木桥,而是一座具有民族革命精神的、用血液铸成的生命之桥。他们将继续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坚定信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做好新时代新青年,以所学投入实践,以优异的实践成果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队员在红军桥上合影留念

为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同时结合专业特长,将东郎村挖掘到的红色故事与重走的长征之路相结合,以期设计黎平特色红色旅游路线,助力乡村振兴。本次“慰问黎平老兵,重走少寨红军桥”活动是发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资源、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的重要实践活动,有助于将理论知识和党史学习扎根田野大地。



文字:康丹丹  欧春丹  石韫丹

图片:孟珣  张书海  石明环

审核:王迪  杨乐